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网络道德教育----保障青少年安全网游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35  更新时间:2016/4/23 10:18:47  文章录入:sxadmin1  责任编辑:sxadmin1

 

未来的世界是网络世界。中小学生作为2 1世纪的主人,掌握有关的网络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上网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小学生也加入了网友行列。 上网可以扩大视野,摄取知识,但网上“垃圾”也会危害和侵蚀青少年。那么,中小学生上网应注意些什么呢?

未成年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未成年人的道德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命运。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技术开始全面地影响和改造着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帮助未成年人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本文探讨了网络道德的含义,网络对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的影响,未成年人网络道德问题的形成原因以及解决未成年人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以期对未成年人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深化有所帮助。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未成年人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1、积极影响----网络有益于未成年人一些道德意识的树立。

网络的发展改变了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方式,导致其道德体系重构,使平等、尊重、独立、开放等意识深入内心。

网络交流都是在被对方视为平等一员的情况下进行的,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在这种相互平等、尊重的交往中,未成年人的平等、尊重意识也深入内心。

对于纷繁的网上信息,未成年人需要自觉地判断它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再次,自觉地抵制。对于网上许多不健康的色情、迷信内容、反动信息,要求他们能够自觉地予以阻止和抵制。最后,自觉地评价和思考。对网上热点问题、重要信息、现实中的某些重大事件,自觉地进行讨论、评价和思考。这些网络活动,都为青少年独立意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

网络是个开放性的世界,它对任何上网者都展示其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从而增加了人们接触外界的机会。开放的网络使未成年人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更能打破他们封闭、局限的观念。而且,在网络中发表言论和抒发情感更无障碍,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未成年人可以尽情地展示自我,进行自我认识,加强自我评价,找到自我价值

2、消极影响----网络同时带来的是对未成年人道德的侵蚀。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世界各国都根据网络的需要开展了相应的道德教育,我国也不例外。一项关于“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与看法调查”中,仅9%的中学生认为,网络不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约占49%的中学生认为网络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更有41%的中学生说不清楚网络会不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网络对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1)在道德认知上,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自我教育能力欠缺,易造成未成年人自我迷失。经常迷恋于网络之中的未成年人,由于其对新鲜事物的易接受性和本身认知、分析能力的欠缺,对网络等媒体文化 中那些“网络英雄”盲目崇拜,同时这种过度崇拜和客观现实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其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能客观地把握自己,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无法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最终导致自我迷失。(2)在道德情感上,个体同他人和社会的互动减少,不利于未成年人道德情感的发展。未成年人同他人或者社会的互动,是形成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当今独身子女居多、城市居住单元化的现实中,人际互动更是一条不可缺少的形成心理健康的途径。未成年人正处于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他们不但要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且还要有选择地接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只有将自己置身于这种交互的道德情感氛围中,未成年人才能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我道德情感,并在这种情感的互动中完成其社会化。在网络社会中,传统的交往模式被彻底解除,在这里,他们可以无话不谈,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自己愿意说的话,和自己情感相投的人尽兴聊天。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情感体验,在网络世界中却可以得到实现,避害就利的心理促使未成年人将现实世界中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中。以情感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赖的关系,被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所取代。在现实的生活中,未成年人不愿意或很少向他人表露自身的情绪或情感,更不愿意接受他人情感的表露。网络使他们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谈。网络使得他们忘记了交友,忘记了赴约,忘记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跨文化的传播,使媒介文化的价值观念倾斜,弱化了未成年人的道德意识,使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冲突并导致失落。(3)在道德行为上,只看不想的互动和“多媒体人”的思想倾向影响未成年人的正常发展。未成年人这种“只看不想”、只在网上动“手”不在实践中动手的倾向一旦形成,便容易成为习惯。长此以往,未成年人的动手能力下降,大脑相应器官的发展受遏制,严重影响未成年人正常认知的发展,道德认知也同样受到遏制。而一个人的道德认知水平又直接制约着其道德行为水平。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受制约,出现道德行为的失范也在情理之中。

网络与青少年  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制能力差,抵御网络糟粕的能力较差。网络适应了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第一,网络为扩大未成年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第二,未成年人好奇心强,特别喜欢接触新事物。网络对于他们来说有无穷无尽的未知领域,因而也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吸引力;第三,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第四,网络可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大多数未成年人平时被父母,老师束缚得已经没有多少余地,一味地强调书本,他们已经厌烦了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模式,而网络给了他们自由,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交谈、遐想,并将由束缚带来的压抑宣泄出来。第五,网络满足了他们渴求友谊的需要。学生渴望交流,但不敢或不愿与老师、家长交流,于是他们把这种交流延伸到了网络,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又怕老师和父母加以干涉,网络正好满足了他们。第六,在网络游戏中,学生很容易找到自我,在虚拟的世界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家庭与网络  当前家长对待孩子上网基本上持两种比较极端的态度:一种认为上网耽误学习,禁止孩子上网;一种是放纵孩子的上网行为,对其不管不问。无论是完全禁止还是绝对放纵,都不是对待孩子上网的正确态度。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合理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将可能带来的网络伤害限制在最小程度上。1、家长在网络环境中处于劣势地位。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人就是知识、真理的化身,拥有绝对的权威年长者“闻道在先”,年幼者“闻道在后”,所以儿童总是受教育的对象,教育过程基本上是年长一代对年幼一代单向传授的过程。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为所有的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谁先上网谁就“闻道在先”,谁就可以获得教育主动权。当前,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青少年儿童的文化,2、在这样一种文化形态中,家长必然处于劣势的地位。而家长的职责疏忽恰恰首先来源于其在网络文化中的劣势地位。由于对网络的无知或少知,使得家长很难有效地控制孩子上网的行为,许多家长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网上究竟在做些什么,学习,聊天,还是在看色性图片?对于这些基本的问题,作为未成年人监护人的家长都有责任和义务了解并驾驭,只有如此,家长才能有效地监控和指导孩子的上网行为。3、缺乏亲子交流。孩子渴望交友,渴望理解,而由于亲子之间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和沟通理解,孩子们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这种需求,因此,他们必然会去寻求其他的渠道来满足,而网络恰恰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实现交往需要的空间,因此,孩子对上网聊天交友乐此不疲也就在情理之中。事实上,亲子沟通一直是影响家长教育子女的重要因素,人们讨论关注了这么久,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在当前,网络正在逐渐占据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如果父母不努力,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将会越拉越大,父母对孩子教育和指导的力度就会越来越低。

学校与网络 除了家长保护之外,学校保护是一条重要的未成年人保护渠道。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承载着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的重要职责。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系统全面的网络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在这里,孩子不仅可以学到有关网络的基本知识,更应该学到有关网络安全的知识和对策,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但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认为他们所在的学校对自己上网的帮助并不大,主要表现在相关课程的缺失和相关教材的短缺。这显然是学校教育和保护责任的不力。有些学校是因为缺乏硬件设施,孩子没有上网的机会,但是相应的教育也应该进行。除了学校网络教育的匮乏,学校的责任缺失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当前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德育内容空泛,不能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校教育”模式的德育工作多局限于课堂上、校园内,处于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缺乏与社会的联系,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需要,不能感受到思想品德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关系,体验不到德育成果的快乐。在德育活动中,共性教育多,个性教育少,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来因材施教,而且不管学生理解与否,只能被动接受,没有各抒己见的机会,压抑了个性发展,因此,很难使学生做出反应。德育材料来源落后,与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不同步。现在,素质教育之风己经吹遍全国,这给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社会与网络   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了未成年人生存发展的三维空间。在这三个时空中,未成年人都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然而在这三者之中,保护责任最不明晰的就是社会保护。首先,社会责任一般最容易泛化;其次,社会责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社会道德的维系;第三,社会责任的实现还要受制于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基于这三个原因,在当前网络尚未普及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条件下,社会对少年儿童上网的保护基本上也是处于缺失状态的。我们从各种媒体上频频曝光的屡禁不止的孳生不良网络问题的纯粹营利性网吧就可以深切感受到当前社会保护的匮乏和无力。社会舆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诸如谁因上网而迷恋网络荒废学业,谁因与网友见面而失踪,谁因与网友见面而被强奸,谁因上网费用问题而偷窃被抓,谁纵火,谁制造网络病毒等等。给人的感觉,似乎人们只要沾上“网”就会变坏,就会作恶多端,似乎网络是罪恶的根源。当然,这样宣传本身的出发点也许是出于善意,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出在对网络积极作用的宣传不够,不能让人们谈“网”色变,似乎一沾上“网”准出事儿。应该通过对积极作用的大力宣传,让人们了解,原来网络作用如此之大,网络的积极因素占主要地位,并不都是网恋、色情、欺诈。所以舆论在引导上一定要全面客观,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网络世界丰富多彩,网络世界诱惑无限,我们对于网络世界只能勇敢面对。在五花八门的网站和网络资源面前,我们不仅要教会青少年应怎样使用网络,还要教会他们具有辨别和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要依靠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综合力量,还要争取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网络教育工作的支持。在当前网络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应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项艰巨任务来抓,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为广大未成年学生的健康上网营造良好环境。网络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而且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包括学校,家长,政府,社会各界,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网络德育教育的美好明天创造一个新天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